天高云淡,秋风习习
行走在秋日的乡村
处处能感受到勃发的生机
美丽宜人的乡村风景尽现眼前

命名省级特色田园村庄10个
徐州市级特色田园乡村14个
银杏湖特色田园乡村
建设示范区已初具规模
……

环境整治打造美丽乡村
特色产业带动群众致富
……
在邳州
一批批特色田园乡村不断成长
成为人们心中的“诗与远方”
01
生态优 村庄美

环境美了,空气新鲜,老百姓心里也舒畅了。
在赵墩镇郭口村,这是村民们口口相传的话语,也是他们幸福生活的真实写照。

走进郭口村,只见绿树成荫、风景如画。干净整洁的道路两侧,坐落着温馨别致的农家小院;平整宽阔的文化广场上,村民休闲纳凉,和美的乡村风景扑面而来。
但之前,村里的景象并非如此。如今的游园广场,却是猪圈、老旧房屋的所在地,也是村民公认的“老大难”问题。
赵墩镇郭口村党支部书记郭彦军介绍:“我们清理了老旧房屋、猪圈,在彭河南岸修建了步道,同时硬化道路,铺设沥青。”

通过集中推进道路建设、河道清理等工作,郭口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,获评“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”。

多点开花,各具特色。聚焦“生态优 村庄美”,各镇村因地制宜,持续提升乡村环境。
岔河镇马庄村,率先建成乡村垃圾分类环保驿站;
铁富镇于家村,翻新农房墙体,砌上花园、栽种花草;
八路镇祠堂村,延续传统乡村空间肌理,对原有水体进一步扩展延伸,打造亲水空间……
除了保留生态基底、修复生态环境以外,我市还对传统建筑、历史遗存进行保护修缮。港上镇北西村就修缮了“三官庙”“隐兵园”“婚庆房”“点将台”遗址,让古建筑重焕光彩,村庄也变得“形神兼备”。

增“颜值”、提“气质”。在秋日的美丽乡村,群众房前屋后的小花园、小菜园、小果园,处处流淌着和谐安宁的气息,写满了群众生活里的点滴小确幸,这也逐渐成为邳州的另一张名片。
02
产业特 农民富
特色田园乡村建设,产业振兴是基础。邳州的特色田园乡村建设,特别注重自身产业发展,因村施策,激活村庄“造血干细胞”,增强群众致富“源动力”。

每年秋季,不少游客来到银杏时光隧道,漫步林中,欣赏秋景。好风光带火了乡村游。

如今,铁富镇姚庄村放大“时光隧道”名片优势,不断加大特色旅游景点开发,增加景区配套设施,农家乐、民宿等业态不断丰富,乡村旅游驶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。去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42万元。

在打造特色田园乡村过程中,铁富镇姚庄村并非个例。一组组数据足以证明,稳健发展的特色乡村产业。
八路镇祠堂村以优质葡萄种植为重要基础和核心要素,发展田园新兴产业,适度引入多元休闲文旅业态;
港上镇北西村推动银杏种植、销售、加工、商贸和乡村旅游有机融合,去年村集体收入达115万元,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.89万元;
官湖镇授贤村建设绿色智能家居体验馆,建设民宿区酒店、景观吊桥等乡村旅游项目,打造“赏银杏 选家居”靓丽名片,去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80万元……

强产业的“家底”,富群众的“口袋”。近年来,我市始终把壮大村集体经济、夯实农村产业基础摆在重要位置,坚持发展产业、壮大经济,利用多种渠道,促进村民、村集体“双增收”。
市农业农村局社会事业促进科科长朱宁说:“我们努力培育特色产业、发挥产业优势,壮大村集体经济,增加农民收入,实现村强民富。”
秋日的田野色彩斑斓,承载着丰收的希望,也为群众铺就了一条条红红火火的致富路,届时,又将是一幅稻花香里说丰年的秋收图景。
03
集体强 乡风好
乡村建设“硬实力”不断完善同时,各村逐步提升乡村治理“软实力”,创新开展“积分制”,通过向村民发放积分卡,兑换实物,并对涌现出来的好家庭、好典型“挂牌亮星”,形成比学赶超、户户争创、家家参与的浓厚氛围。
官湖镇授贤村党总支书记胡继允说:“我们将充分动员村民,主动参与‘我爱我家’等行动,让村民住得舒心。”

乡村振兴既要塑形,也要铸魂。乡土文化本身就具有强大动能和个性特色。官湖镇授贤村,始兴于隋唐,盛于明清,因黄石公授书张良而得名,素有“水陆商埠、千年古镇”之称,是一座富有文化底蕴的村落。
漫步在村里,青山绿水和白墙黛瓦交相辉映,圯桥进履、关公斩水兽、孔子沐浴等古村十八景无不彰显出“高木出花海、夕阳打渔船”的沂水古风。
游人汤先生在游览过程中说:“村里处处都是景点,环境很好,心情很舒畅。”

民俗文化是丰富基层群众、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途径,也是留住乡愁的“备忘录”。港上镇北西村传承弘扬剪纸、草柳编、根雕等传统非物质文化,定期开展“品沂河文化、赶港上大集”和传统文化展示活动;铁富镇于家村挖掘传统文化,打造乡村琴社,突出乡味、体现乡愁。
铁富镇于家村党支部书记于化迎介绍:“我们依托琴社,组织一批爱好文艺的村民成立小剧团,利用晚上和周末时间,丰富百姓文化生活。”
不仅如此,在官湖镇授贤村授贤、铁富镇姚庄村姚庄、占城镇甘山村山上等10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,非遗特色、民俗文化韵味尽收眼底。
近年来,我市充分挖掘当地特色定位,以规划引领,彰显乡土气息,通过“一村一品”,让乡村真正成为望得见山、看得见水、记得住乡愁的和谐家园。

秋已至,夏未央。在充满烟火气息的广袤乡村,虽然村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,但那份烙在骨子里的乡情并没有改变。
在静谧而悠闲的时光里,不妨来一次乡村之旅,感受浓浓的乡土风情,这也是一种放松身心、回归自然的绝佳选择……
记者 / 林琳